2016年10月9日 星期日

管仲與經濟戰——楚鹿之謀

在上一篇“管仲經濟戰”的文章中,我們說了“魯縞之謀”,本篇文章在介紹一下管仲經濟戰的另一個經典戰例——楚鹿之謀


在管仲的治國理念中有兩個基本信條:

一,貨幣不是財富,糧食、布匹等物資才是真正的財富。一個國家應儘量將本國的重要物資留在本國,同時通過商人,將別國的重要物資轉移到本國,才能增加本國財富。管仲把這稱為:“內守國財而外因(‘因’通假‘引’,引入)天下”。

二,農業是一國經濟之本。管仲認為經濟戰可用作戰勝別國的武器,但經濟戰的基礎是國內經濟實力的充足,而欲實現國內經濟實力充足,則必須大力發展農業。農業發達後,國家才能富足,國家富足後才能向外發展,才能在經濟戰中取得優勢。

可以說,管仲的所有經濟戰,都是以這兩個信條為理論基礎。本篇文章要講的“楚鹿之謀”自然也不例外。

 
楚國位於中國南方,是個十分強大的國家。而且楚國由於地處偏僻,一直對周王室和中原各國不太友好,經常依仗自己強大的國力,入侵中原小國。齊國稱霸之後,楚國成了齊國的最大競爭對手。為了擊敗楚國,管仲想到了他拿手的經濟戰。

管仲建議齊桓公養鹿,營建百里鹿苑,並派遣許多商人去楚國買鹿,並四處揚言說,齊國的國君喜歡鹿,不惜重金前來收購。楚國商人一看有厚利可圖,紛紛各處採購,鹿的價格開始飛漲,起初一頭鹿只值幾金,但僅過了幾個月就已經漲到幾十金。

與此同時,管仲命令齊國向楚國低價出售大量糧食,使得楚國的糧價大跌。

如此一來,楚國的百姓見到鹿這麼值錢,而糧食這麼便宜,就紛紛不再種田,將手中的農具換成獵具去獵鹿,甚至一些士兵也放下武器,偷偷去獵鹿。很快,楚國土地便荒蕪了,軍隊也渙散了。但楚國上下對危機一無所知,依然沉浸在從齊國大筆賺進貨幣和廉價糧食的喜悅中。

一年後,管仲突然禁止向楚國購鹿,同時也禁止向楚國出口糧食,而且他還利用齊桓公諸侯霸主的身份,向中原各國發出命令,不准跟楚國通商買賣糧食。這樣一來,楚國頓時陷入糧荒,上到貴族,下到百姓,空攥著大把的金錢,卻無糧可買。一時間,楚國上下都極度恐慌。

這時,管仲又使出一記毒招,他讓商人沿著楚國邊界低價售糧。於是,楚國百姓,甚至一些軍人,都跑到齊國。受此打擊,楚國不僅經濟崩潰,而且軍隊戰鬥力也大打折扣。

西元前656年,管仲見時機成熟,建議伐楚。齊桓公帥齊、宋、陳、衛等八國聯軍陳兵楚境,楚國無心戀戰,只好在召陵與齊國媾和,承諾不再侵略中原小國,並每年向周王室進貢。這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“召陵之盟”。 “召陵之盟”標誌著齊國霸主地位徹底得到鞏固,齊國的霸業到達了定點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